种子休眠机理研究概述

被引:100
作者
唐安军
龙春林
刀志灵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云南昆明,云南昆明
关键词
种子休眠; 休眠原因与休眠类型; 休眠概念与学说; 休眠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5 [植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种子休眠是植物本身适应环境和延续生存的一种特性 ,是种子植物进化的一种稳定对策。野生植物特别是原产温带的植物 ,其种子大多有深而长的休眠期。关于种子休眠的概念有多种 ,这些概念引出了许多学说、假说和模型。种壳障碍、胚形态发育不完全和生理后熟以及种子中含有化学抑制剂等 ,都可导致种子休眠。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种子分成不同类型 ,一般将种子分为强迫休眠和机体休眠 ;机体休眠又可分为外部休眠、内部休眠和综合休眠。植物种类不同休眠特性也不同 ;同种植物的种子来源于不同的居群和植株时 ,若采集时期不同 ,其休眠也可能不同 ;甚至在同一果实中的不同种子 ,休眠特性亦可能有差异。影响休眠性状表达的基因既有核基因 ,也有质基因 ,休眠通常表现为一种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种子休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能有效地调节种子萌发的时空分布。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和机理及其解除方法 ,有助于农业生产和植物多样性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5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植物生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潘瑞炽等 编, 1995
[2]  
种子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叶常丰,戴心维编著, 1994
[3]  
种子生理[M]. 农业出版社 , 傅家瑞编著, 1992
[4]  
植物生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潘瑞炽等 编, 1979
[5]  
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生理变化. 洪铁宝等译.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