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被引:3
作者
陈晓光
何麟
机构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关键词
染色体; 德国; 昆虫; 细胞; 分带; 核型; 染色体组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蜚蠊染色体研究国外开展较早,1907年Wassilieff首次报道了德国小蠊的精细胞染色体。此后,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很快,学者们对多种蜚蠊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报道。国内在1984年才由李本文等报道了德国小蠊的核型,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仅对国内外的文献结合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综述于下。
引用
收藏
页码:254 / 255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褐斑大蠊的减数分裂和染色体组型及C带研究初报 [J].
陈晓光 ;
何麟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7, (Z1) :248-250
[2]   德国(虫非)蠊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s)组型及辐射诱发的SCs畸变 [J].
冯蜀举 ;
施立明 .
遗传学报, 1986, (05) :377-382+409
[3]   长沙地区美洲大蠊染色体的研究 [J].
张惠如 ;
李本文 ;
范薇 .
湖南医学院学报, 1985, (02) :137-139
[4]   蟑螂:长沙地区德国小蠊的染色体核型 [J].
李本文 ;
范薇 ;
张惠如 .
湖南医学院学报, 1984, (04) :358-360
[5]   C-BAND MORPHOLOGY OF T(8-9)/8-9 IN BLATTELLA-GERMANICA [J].
ROSS, MH ;
KEIL, CB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2, 63 (04) :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