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成气及鉴别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69
作者
戴金星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煤成气; 天然气鉴别; 碳同位素; 轻烃; 大气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煤系成烃理论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发现煤能生气并可成藏,但未关注成油,创立了纯朴的煤成气理论;60年代发现煤中壳质组成油贡献大,可形成煤成油田,产生煤成油理论,但未关注成烃中的油气比例;70年代中国学者发现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创立了完整的煤成气理论.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的根据:一是8个煤种中都发现有成气作用产物的气孔;二是煤的原始物质是由生气为主、低H/C原子值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三是化学结构上煤以利于生气的甲基和缩合芳环为主;四是从泥炭至无烟煤热模拟实验获得大量气346~422 m3/t,只有少量轻质油.以往天然气类型鉴别以气相组分为主,现在把鉴别指标发展为气液固(干酪根)三相,扩大了鉴别范畴.从碳同位素、轻烃和生物标志物三方面,综合研制了鉴别煤成气和油型气的26个指标,还研编了若干鉴别图版和δ13C-Ro关系式,提高了天然气鉴别可信度.煤成气理论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使指导勘探天然气理论从"一元论"(油型气)发展为"两元论"(煤成气和油型气),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16年中国天然气和煤成气储量、产量与煤成气理论出现之前的1978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2,408,10和216.6倍,使中国从贫气国变为世界第6产气大国.
引用
收藏
页码:1291 / 1305+1290 +129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82 条
  • [1]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志留系页岩气碳同位素组成
    冯子齐
    刘丹
    黄士鹏
    吴伟
    董大忠
    彭威龙
    韩文学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 43 (05) : 705 - 713
  • [2]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与天然气成因
    刘丹
    张文正
    孔庆芬
    冯子齐
    房忱琛
    彭威龙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 43 (04) : 540 - 549
  • [3] 甲、乙烷碳同位素用于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讨论
    韩中喜
    李剑
    垢艳侠
    严启团
    王淑英
    李谨
    刘金丰
    葛守国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 (04) : 665 - 671
  • [4] 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成因
    戴金星
    倪云燕
    黄士鹏
    龚德瑜
    刘丹
    冯子齐
    彭威龙
    韩文学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 (01) : 1 - 7
  • [5] 煤成气研究对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戴金星
    倪云燕
    黄士鹏
    廖凤蓉
    于聪
    龚德瑜
    吴伟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 (01) : 1 - 22
  • [6] 中国大气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若干特征
    戴金星
    于聪
    黄士鹏
    龚德瑜
    吴伟
    房忱琛
    刘丹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1) : 1 - 13
  • [7] 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研究的意义
    戴金星
    [J]. 天然气工业, 2011, 31 (12) : 1 - 6+123
  • [8]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biogenic alkane gases[J]. Ni Yunyan and Dai Jinx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a.Petroleum Science. 2009(04)
  • [9] 中国煤成气理论发展及其在天然气工业发展中的地位
    赵文智
    王红军
    钱凯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3) : 280 - 289
  • [10] Discrimination of abiogenic and biogenic alkane gases[J]. DAI JinXing1,2, ZOU CaiNeng1, ZHANG ShuiChang1, LI Jian3, NI YunYan3, HU GuoYi3, LUO Xia3, TAO ShiZhen1, ZHU GuangYou1, MI JingKui1, LI ZhiSheng3, HU AnPing2, YANG Chun2, ZHOU QingHua1, SHUAI YanHua1, ZHANG Ying3 & MA ChengHua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 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2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3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