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附与类推之辨——从“比引律条”出发

被引:21
作者
陈新宇
机构
[1] 清华大学
关键词
关键词:比附; 类推; 比引律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9 [中国法制史];
学科分类号
030102 ;
摘要
传统律典以情理作为判断犯罪的标准,对去罪化的行为立法上予以明确标明,比附无需在罪与非罪的判断上面临过多压力。比附包括名分的比附、类推式的比附与特别的比附三种类型,既包括类推,亦有独特的面相。从名分的比附中,可以看到古代法中"正名"之重要性,古人的"无正条",包含无适当名分规范之意,与近代的"法无明文规定"在理解上不能完全等同。从特别的比附中,可以看到比附超越构成要件的相似性,"不受严格形式主义拘束"的一面。如果说类推的目的在于入罪,比附的主要功能则在于寻求适当的量刑。比附中相似性判断的不同,可能会使量刑出现很大的差异;这种判断,主要取决于比附者对罪刑均衡关系的把握,因此比附的主要危险是在量刑方面。建立在个人衡平感基础上的比附,可能很难确保援引规则之可预期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律学文献.[M].杨一凡; 整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  
历代判例判牍.[M].杨一凡; 徐立志;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大清律辑注.[M].(清)沈之奇撰;怀效锋;李俊点校;.法律出版社.2000,
[4]  
唐明律合编.[M].(清)薛允升撰;怀效锋;李鸣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
[5]  
唐律疏议.[M].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
[6]  
大明律.[M].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
[7]  
宋刑统.[M].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
[8]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吕立人等编撰;马建石;杨育棠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9]  
历代刑法考.[M].(清) 沈家本; 撰.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