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光能流与物质流研究Ⅰ.共生期棉行光分布与日总量

被引:6
作者
毛树春,邢金松,宋美珍,张朝军
机构
[1]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关键词
黄淮海棉区,棉花,小麦,共生期,光分布,日总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11 [作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02 ;
摘要
1992~1994年针对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套种棉花迟发晚熟进行不同配置方式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型不同,宽窄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呈宽的“凸”字型,等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呈偏而窄的“凸”字型。共生期间棉茬小麦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期,丰产小麦株高从55cm增加到85cm,旗叶和旗下2叶披出宽度达到20cm,单位面积株数、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均达到最大并随后逐渐消减,4种配置方式全共生期棉行日总受光量仅为46.6%±13.2%,棉花受光量仅为53.9%±7.6%,光合有效辐射预留棉行为408.28±115.53μmolm-2d-1,棉花为473.59±66.85μmolm-2d-1,分别比一熟棉田减弱53.4%±13.2%和46.1%±7.6%。这些结果说明,套种棉花共生期光热资源严重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但处理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棉茬小麦选择东西行向,推广垄作和选用矮秆小麦品种,采用标准3─2式或4─2式配置方式有利于共生期预留棉行获得较多的光热资源,促进棉花早发。
引用
收藏
页码:226 / 232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