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的写作与零度的课程——论“后现代”教育社会学之意义与可能

被引:9
作者
贺晓星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
关键词
零度; 写作; 课程; 戏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05 [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零度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凸现主体的不可参与性,是对主体与参与的彻底否定。只有在否定中你才能体会到“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关注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含义。“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它的可能性之一便是倡导一种教育批评的教育社会理论,它的意义便是在批评中“变熟为生”,发掘出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认识问题的途径,以求最终达到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性关怀。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0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Images of the Classroom and Visions of the Learner.[J].J. W. Getzels.The School Review.1974, 4
  • [2] 巴特——文本的愉悦.[M].(日)铃村和成著;戚印平;黄卫东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 [3] 意识形态与课程.[M].(美)迈克尔·W.阿普尔(MichaelW.Apple)著;黄忠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4] 规训与惩罚.[M].(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 [5] 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王岳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6]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
  • [7]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M].刘小枫著;.三联书店.1996,
  • [8] 表层批评宣言..莲实重彦;.筑摩文库.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