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176例疗效观察

被引:15
作者
符文彬 [1 ]
樊莉 [1 ]
朱晓平 [1 ]
何青 [2 ]
王玲 [3 ]
庄礼兴 [4 ]
刘远声 [3 ]
唐纯志 [5 ]
李颖文 [1 ]
蒙昌荣 [1 ]
张洪来 [5 ]
严洁 [6 ]
机构
[1]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2]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
[3] 深圳市中医院
[4]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 广州中医药大学
[6] 湖南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抑郁症; 调肝; 针灸疗法; 研究;
D O I
10.13457/j.cnki.jncm.2007.12.017
中图分类号
R246.6 [神经精神病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440例患者分为3组。针刺调肝组176例采用四关、百会、印堂穴位体针治疗及耳针治疗;百忧解组176例口服药物百忧解治疗;非穴位针刺组88例接受取穴偏离正确穴位的安慰针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月、2月、3月时分别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计分评价疗效,并以SERS结合严重不良反应记录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1月时,针刺调肝组抑郁自评量表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抑郁自评量表计分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治疗2月时,针刺调肝组计分仍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2月时抑郁自评量表计分仍然是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治疗3月时,针刺调肝组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3月时抑郁自评量表计分维持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治疗后SERS计分:针刺调肝组为(0.16±0.95)分,百忧解组为(6.51±5.09)分,非穴位针刺组为(0.23±1.36)分。针刺调肝组SERS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百忧解组计分较高,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SERS计分针刺调肝组与非穴位针刺组均小于百忧解组。另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可能优于百忧解或与百忧解相当,且该疗法较为安全,副反应明显低于百忧解。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中西医临床精神病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周庚生,胡纪明主编, 1998
[2]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等 编, 1995
[3]  
精神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沈渔邊主编, 1988
[4]  
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