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庄村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功能

被引:14
作者
郭俊尧
袁从祎
机构
[1] 江苏农科院现代化研究所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太湖地区; 农田; 产出; 氮、磷、钾; 系统功能; 农业用地; 鱼池; 转换率; 张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采用定位试验系统测定分析方法,在江苏省吴县黄桥乡张庄村科学基点,研究了太湖地区典型的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能流、物流和价值流模型,提出了改进系统功能的实际措施。 试验表明,在次级生产过程中有32—51%的氮,68—81%的磷,16—81%的钾和20%的有机质得到回收而投入生物再循环,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提高了农田的投能转换率和产量水平,节约了资源。这对缓和钾素和磷素供应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牧渔复合结构中,养鱼池塘3—11月的净初级生物量为8,280公斤/公顷。约为稻麦二熟生物量的三分之一。利用鱼池埂和田埂沟岸可收获青草,相当于每公顷农用地增加了800公斤生物量。 系统分析表明,一公顷高产农田(年产量194×109焦耳能量)的产量可生产2,544公斤猪肉或2,538公斤鱼肉。一公顷鱼池(年产鱼7,500公斤)需要1公顷农田提供饲料。一个养鱼或养猪劳动力需要使用1.3公顷农田产出的饲料。 计算机模拟单纯的农业、牧业、渔业和农牧渔复合四类系统50年净产值的变化,以净产值的变异系数作为量度,证明农牧渔复合系统的稳定性最高。 本文还通过模型分析讨论了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三水”作物在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潜力 [J].
袁从禕 ;
赵强基 ;
吴宗云 .
江苏农业科学, 1983, (09) :27-29+23
[2]   明清时期浙江嘉湖地区的农业生态平衡 [J].
闵宗殿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2, (02) :90-95
[3]   清代江南地区的农业改制问题 [J].
李长年 .
中国农业科学 , 1962, (07) :44-50
[4]  
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徐琪著,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