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的组织培养与叶片再生研究

被引:8
作者
王静华 [1 ]
侯建生 [2 ]
刘桂林 [3 ]
王艳 [3 ]
刘海波 [3 ]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2]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园林系
[3]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白榆; 组织培养; 叶片再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2 [阔叶乔木];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采用河北沧州市的白榆茎段作为外殖体进行组织培养,在附加不同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上对其进行培养,建立其组织培养及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白榆最适增殖培养基是MS培养基+6-BA 0.10 mg.L-1+IBA0.005 mg.L-1,叶片再生的最适培养基均为MS+TDZ0.005 mg.L-1+IAA0.005 mg.L-1,最适生根培养基是MS培养基+IBA0.01 mg.L-1。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7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4种榆科保护树种种子及幼苗形态特征研究 [J].
张纪卯 .
林业实用技术, 2006, (08) :9-11
[2]   榆属树种遗传改良研究现状及思考 [J].
续九如 ;
宋婉 ;
邹受益 ;
张卫东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06) :95-99
[3]   白榆优良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的研究 [J].
张建国 ;
刘以华 ;
宋福贤 ;
周广堂 ;
陆锦开 .
林业科技通讯, 1992, (01) :12-14
[4]   不同地理种源白榆的某些生理特性 [J].
蔡玉成 ;
马国骅 ;
王政琦 .
宁夏农林科技, 1990, (02) :20-23
[5]   白榆不同地理种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J].
冯显逵 ;
马国骅 ;
宋玉霞 ;
张飞宇 .
宁夏农林科技, 1990, (01) :24-26
[6]   白榆种源的地理变异和基因型稳定性 [J].
白榆种源研究协作组 .
林业科学研究, 1989, (04) :334-343
[7]   白榆种源与家系的选种研究 [J].
顾万春 ;
刘德安 ;
田玉林 .
林业科学, 1987, (04) :415-424
[8]   中国榆属的研究 [J].
傅立国 .
东北林学院学报, 1980, (03) :1-40
[9]  
白榆[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张敦论, 1984
[10]  
Identification of RAPD markers linked to a black leaf spot resistance gene in Chinese elm[J] . H. Benet,R. P. Guries,S. Boury,E. B. Smalle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