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4 条
北淮阳古碑花岗闪长岩侵位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别山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启示
被引:40
作者:
赵新福
[1
]
李建威
[1
]
马昌前
[1
]
郎银生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大别山;
古碑岩体;
SHRIMP;
U-Pb;
富集地幔;
岩石圈伸展;
构造转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2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SHRIMP 锆石 U-Ph 定年表明大别山北淮阳带古碑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25±3Ma,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属晚侏罗世岩体。古碑花岗闪长岩的 SiO2为61%~63%,K2O 为3%~3.7t%,Al2O3>15%,Mg#[100×Mg2+/(Mg2++FeT)]为45~49,具有准铝质(A/CNK=0.84~0.88)和高钾钙碱性特征。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 500×10-6~650×10-6,Ba 1640×10-6~2053×10-6)和轻稀土元素[(La/Yb)N 比值为13~20],亏损高场强元素(Nh、Ta、Ti),具有富集且均一的锶和钕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9240~0.709315,εNd(t)=-17.96~-18.05]。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组成与早白垩世毛坦厂组幔源火山岩及镁铁-超镁铁侵入岩很相似,表明古碑花岗闪长岩起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该岩体的侵位可能代表了大别山强烈伸展活动的开始。大别山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可能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一部分,而与三叠纪造山旋回无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92 / 1402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