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过程的影响

被引:37
作者
林丽
曹广民
李以康
张法伟
郭小伟
韩道瑞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碳贮量; 高寒草甸; 退化演替阶段; 人类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放牧)的增加,青藏高原高寒嵩草甸的退化演替过程依次为禾草-矮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小嵩草群落和杂类草-黑土滩4个阶。其中小嵩草群落又可划分为草毡表层加厚、开裂与塌陷3个子阶段。采用时空转换的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地上部分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由禾草-矮嵩草群落的(134.7±17.3)gC/m2逐渐降低到杂类草-黑土滩次生裸地(18.96±6.18)gC·m-2。土壤、植物地下部分有机碳贮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草毡表层开裂子阶段最高,分别为(49.7±0.83)gC·kg-1和(3596.7±179.8)gC·m-2。;杂类草-黑土滩阶段最低,分别为(19.2±1.13)gC·kg-1和(121.6±6.1)gC·m-2。受植物地下部贮碳的影响,土壤-植被系统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特征。随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高寒嵩草草地植物有机碳地下/地上分配比发生巨大改变,草地草毡表层厚度不高于4.3cm是保证草地生产与生态服功能双赢的重要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4012 / 40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 [J].
曹广民 ;
龙瑞军 .
草地学报, 2009, 17 (01) :4-9
[2]   高寒嵩草草甸的被动与主动退化分异特征及其发生机理 [J].
曹广民 ;
杜岩功 ;
梁东营 ;
王启兰 ;
王长庭 .
山地学报, 2007, (06) :641-648
[3]   开垦对海北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李月梅 ;
曹广民 ;
王跃思 .
生态学杂志, 2006, (08) :911-915
[4]   三江源区植被固定CO2释放O2功能评价 [J].
刘敏超 ;
李迪强 ;
温琰茂 .
生态环境, 2006, (03) :594-597
[5]   西部草地退化的原因分析与生态恢复措施探讨 [J].
龙瑞军 ;
董世魁 ;
胡自治 .
草原与草坪, 2005, (06) :3-7
[6]   封育措施对退化与未退化矮嵩草草甸的影响 [J].
周华坤 ;
周立 ;
刘伟 ;
王启基 ;
赵伟 ;
周彦艳 .
中国草地, 2003, (05) :16-23
[7]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J].
马玉寿 ;
郎百宁 ;
李青云 ;
施建军 ;
董全民 .
草业科学, 2002, (09) :1-5
[8]   青藏高原“黑土滩”形成的自然因素与生物学机制 [J].
李希来 .
草业科学, 2002, (01) :20-22
[9]  
长江源区沼泽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变化及其碳平衡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D]. 王俊峰.兰州大学 2008
[10]  
土壤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黄昌勇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