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藏的盖层特征及划分标准

被引:18
作者
孙明亮 [1 ]
柳广弟 [2 ]
李剑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院廊坊分院
关键词
气藏形成; 有效性; 盖层; 岩性; 厚度; 排替压力; 分类; 标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盖层性质是决定天然气是否能够高效聚集的关键因素。为了评价天然气藏形成的有效性,对我国40余个已发现气藏的盖层岩性、厚度以及排替压力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中、高效气藏盖层的判断标准。统计发现:我国气藏的直接盖层以泥质岩为主,其次为膏盐岩,但后者封盖的储量较大。要形成中效天然气藏,盖层厚度必须大于40 m,盖层排替压力应大于15 MPa;而要形成高效天然气藏则需要厚度超过100 m的直接盖层,盖层的排替压力不应小于20 MPa。气藏盖层标准的建立为定量评价天然气藏形成过程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38+137 +13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J].
柳广弟 ;
李剑 ;
李景明 ;
朱筱敏 ;
王震亮 ;
王雅星 ;
谢增业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1) :1-6
[2]   多孔介质突破特性的薄层效应 [J].
郝锦志 ;
雷树业 ;
王补宣 ;
芦秋敏 ;
马斌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286-288
[3]   多孔介质突破特性的尺度效应 [J].
胡雪蛟 ;
杜建华 ;
刘翔 ;
王补宣 .
科学通报, 2001, (04) :345-347
[4]   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J].
戴金星 ;
宋岩 ;
张厚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6) :481-487
[5]   轻烃扩散系数的研究及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原理 [J].
郝石生 ;
黄志龙 ;
高耀斌 .
石油学报, 1991, (03) :17-24
[6]  
中国大中型气田概论.[M].康竹林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7]  
石油地质学.[M].张厚福等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8]  
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戴金星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
[9]  
中国天然气地质学.[M].戴金星;裴锡古;戚厚发 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