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动热力场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18
作者
侯淑梅
郭俊建
张磊
郑怡
孙兴池
机构
[1] 山东省气象台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结构特征; 动力机制; 后向传播; 饱和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以及FY 2C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15—18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相互作用三个阶段的热力、动力场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先后经历了副高西进切变线缓慢西移、横槽南压副高减弱和横槽转竖副高南撤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中低层有切变线和θse锋区;700 hPa有低空急流;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具有后向传播特征,生命史中多次发生合并。三个阶段的不同点是:(1)副高西进过程中,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坡度小,切变线和θse锋区均为后倾,为典型的暖锋降水。暴雨区范围大,强度均匀,位于850 hPaθse锋区与暖脊的交界处的水汽辐合中心附近。饱和区宽广,伸展高度高。低层气旋性辐合、切变线辐合、锋面抬升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低空急流是暴雨增强机制。(2)副高减弱过程中,干冷空气分别从低层和中层侵入θse暖脊,θse锋区随高度先向北后向南,呈交错倾斜现象,坡度大,为典型的强对流降水,上升运动最为激烈。暴雨区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位于θse暖脊垂直方向轴线附近。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高。锋面抬升运动是触发对流性强降水的主要动力机制,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入侵是强降水的增强机制。(3)副高南撤过程中,θse锋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坡度大,呈前倾特征,为典型的高空槽降水。暴雨区狭长分散,强度弱,位于850 hPa切变线上、θse暖舌靠近锋区一侧。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低。低层切变线辐合抬升是触发强降水动力机制,中层干侵入是降水增强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6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山东降水的影响.[D].高安春.中国海洋大学.2004, 01
[2]  
山东省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阎丽凤;杨成芳.气象出版社.2014,
[3]   2013年7月冀中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特征和环境条件分析 [J].
孔凡超 ;
赵庆海 ;
李江波 .
气象, 2016, 42 (05) :578-588
[4]   中国中东部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前环境场特征 [J].
曾波 ;
谌芸 ;
李泽椿 .
高原气象, 2016, (02) :460-468
[5]   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支树林 ;
陈娟 ;
包慧濛 .
气象, 2015, 41 (10) :1203-1214
[6]   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的暴雨落区分析 [J].
孙兴池 ;
郭俊建 ;
王业宏 ;
侯淑梅 .
气象, 2015, 41 (04) :401-408
[7]   华北两次副高边缘暴雨过程卫星云图释用 [J].
郭锐 ;
付宗钰 .
气象科技, 2013, 41 (06) :1095-1100
[8]   北京“7.21”特大暴雨环流形势极端性客观分析 [J].
赵洋洋 ;
张庆红 ;
杜宇 ;
江漫 ;
张季平 .
气象学报, 2013, 71 (05) :817-824
[9]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J].
孙建华 ;
赵思雄 ;
傅慎明 ;
汪汇洁 ;
郑淋淋 .
大气科学, 2013, 37 (03) :705-718
[10]   2010年辽宁主汛期暴雨过程副高、急流及层结特征分析 [J].
陈传雷 ;
孙欣 ;
李玉鸣 ;
卢娟 ;
张宁娜 ;
张楠 .
气象科技, 2013, (01) :14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