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

被引:195
作者
崔鹏 [1 ]
庄建琦 [1 ,2 ]
陈兴长 [1 ,2 ,3 ]
张建强 [1 ,2 ]
周小军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形成条件; 活动特征; 灾害防治;
D O I
10.15961/j.jsuese.2010.05.004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达28×108m3,为该区泥石流长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流域微地貌突变特别是严重的沟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的增大;强烈地表扰动和毁灭性、大面积毁坏植被,改变了地表水入渗、产流和汇流条件,利于侵蚀和洪峰形成。这些流域状态的巨变,构成了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组合。从而,导致震后泥石流活动强度急剧增大,使得泥石流成为对地震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特点有:泥石流沟谷数量增加,大量震前被判定为非泥石流沟的流域暴发了泥石流;激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泥石流暴发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性与群发性;泥石流的容重约提高10%~30%,原来定性为稀性或过渡性的泥石流沟转化为过渡性或粘性泥石流沟;泥石流流量普遍增大,大致可增加约50%~100%,现有规范中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小,需要修正。震后泥石流演变趋势为:活动强度由急剧增强的突变转为逐步减弱,期间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第1个泥石流活跃期可能会持续约15年左右;泥石流形成将由降雨控制型逐步转为松散土体控制型;一些松散土体丰富且尚未发生泥石流的面积大于5km2流域,将是未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风险源。针对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演化趋势和震区泥石流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判识潜在泥石流灾害,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进行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改进泥石流规模计算方法,适应震区超常规模泥石流防治需求;重新确定泥石流预警报的临界雨量指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灾害防治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编辑, 1985
[2]  
中国泥石流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康志成等著, 2004
[3]  
风景区泥石流研究与防治[M]. 科学出版社 , 崔鹏等著, 2005
[4]   中国西部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 [J].
崔鹏 ;
韦方强 ;
谢洪 ;
杨坤 ;
何易平 ;
马东涛 .
第四纪研究, 2003, (02) :142-151
[5]  
An influence of earthquake on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Chen Y S. . 2008
[6]  
The Wencuan Earthquake (12 May 2008),Sichuan Province,China,and resulting geohazards. Cui P,Chen X Q,Zhu Y Y,et al. Nature Hazards . 2009
[7]  
Impacts of September 21, 1999 Chi-Chi earthquak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type debris flows in central Taiwan[J] . Chia-Nan Liu,Hsiao-Fung Huang,Jia-Jyun Dong. &nbspNatural Hazards . 2008 (3)
[8]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J].
崔鹏 ;
韦方强 ;
何思明 ;
游勇 ;
陈晓清 ;
李战鲁 ;
党超 ;
杨成林 .
山地学报, 2008, (03) :280-282
[9]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04) :433-444
[10]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高速远程特征分析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2) :15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