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被引:19
作者
曾国屏
李红林
机构
[1]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生活科学; 公民科学素质; 学院科学; 后学院科学;
D O I
10.19293/j.cnki.1673-8357.2007.05.001
中图分类号
G32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国内外的实证调研结果为基本依据,结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的考察和国际比较,提出了"生活科学"的概念,并探讨其主要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与生活基本需求密切相关;将实用工具性置于优先位置;突出感性和直观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与文化传统底蕴有内在联系。如果说科学是日常经验及思维的精致化,那么从侧重于常识的"生活科学"走进更为学术的"学院科学"就成为理解科学的一条道路。这启示我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要重视"学院科学"(R.K.默顿,UCDOS),同时需要结合现实及生活需要的"后学院科学"(J.齐曼,PLACE)和"生活科学"(BISSC)进行科普,从而全面引导公众理解科学、运用科学。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M].曾国屏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李大光;何薇撰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3]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李大光;何薇撰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4]  
真科学.[M].[英]约翰·齐曼(JohnZiman)著;曾国屏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5]  
经济与社会.[M].(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6]  
历史上的科学.[M].[英]J·D·贝尔纳 著;伍况甫等 译.科学出版社.1959,
[7]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目的到底是什么 [J].
李大光 .
民主与科学, 2006, (06) :22-26
[8]   后发国家进入科学全球化的两个困惑——以中国为例 [J].
曾国屏 ;
谭小琴 .
民主与科学, 2006, (04) :5-7
[9]   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J].
盛晓明 .
哲学研究, 2000, (12) :36-44+76
[10]   巫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J].
史继忠 .
贵州民族研究, 1997, (02)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