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地貌特征及侵蚀产沙尺度研究

被引:7
作者
廖义善 [1 ]
蔡强国 [2 ]
秦奋 [3 ]
丁树文 [1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地貌特征; 侵蚀产沙; 尺度; 能量;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8.01.020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基于流域DEM,运用Arcinfo对流域的集水区进行划分,提取流域高程、坡度、不同级别的沟壑等信息,在EXCEL中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不同集水区沟壑密度、平均坡度、流域相对高程等。对支沟、干沟两岸的地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岔巴沟右岸的平均坡度、相对高程分别比左岸大0.87°,2.28 m,蛇家沟右岸的平均坡度、相对高程分别比左岸大1.82°,4.86 m,支沟两岸的差异大于干沟。分别对毛沟,支沟、干沟的沟壑密度随面积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沟壑密度随面积的增大,有可能增大,也有可能减小,变化情况与所提取沟壑的级别有关。结合相关的水沙资料、地貌信息,侵蚀产沙能量的变化情况,对产沙模数的空间尺度效应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一般情况下产沙模数的大小与流域面积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沙源充足的流域主要取决于面积变化时,流域内所能提供侵蚀产沙能量的变化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东北漫岗黑土区地形因子对浅沟侵蚀的影响分析 [J].
张永光 ;
伍永秋 ;
刘洪鹄 ;
刘宝元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1) :35-38+49
[2]   DEM网格尺寸与沟谷提取精度研究 [J].
沈晶玉 ;
史明昌 ;
田玉柱 ;
王吉成 ;
柳立兵 .
中国水土保持, 2007, (02) :56-60
[3]   基于GPS不同测量间距的DEM地形信息提取沟蚀参数对比 [J].
何福红 ;
李勇 ;
张晴雯 ;
李璐 ;
孙丽芳 ;
白玲玉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5) :116-120
[4]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侵蚀演化的坡向差异——以晋西王家沟小流域为例 [J].
陈浩 ;
方海燕 ;
蔡强国 ;
雷廷武 ;
梁广林 .
资源科学, 2006, (05) :176-184
[5]   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岳隽 ;
王仰麟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5) :35-42
[6]   黄河中游地区流域产沙中的地貌临界现象 [J].
卢金发 ;
黄秀华 .
山地学报, 2004, (02) :147-153
[7]   河岸崩塌机理的理论模式及其计算 [J].
黄本胜 ;
白玉川 ;
万艳春 .
水利学报, 2002, (09) :49-54+60
[8]   地貌瞬时单位线研究进展 [J].
芮孝芳 .
水科学进展, 1999, (03) :345-350
[9]  
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M]. 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陈永宗等著, 1988
[10]  
MEDRUSH and the Catsop basin—the lessons learned[J] . M.J Kirkby,M.L McMahon.Catena . 199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