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CO浓度对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腐殖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96
作者
窦森
于水强
张晋京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二氧化碳浓度; 玉米秸秆分解; 腐殖质形成; 腐殖质组成; 胡敏酸比例(PQ); 胡敏素; 富里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往人们较多的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温室气体的源、汇关系问题,却很少研究温室气体对土壤有机碳本身分解转化和各组分性质的影响。为了探讨CO2浓度升高对腐殖物质形成转化的作用,本文通过室内人为高浓度CO2的培养试验,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1180d)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物质(WSS)、碱提取腐殖物质(HE)、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不同CO2浓度对有机碳各组分形成与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分解期间,“新形成”的净TOC逐渐降低,净HE表现为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HM的绝对数量逐渐下降。可提取腐殖物质中HA的比例(PQ)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平稳,说明最初富里酸(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随培养时间的延长,FA和HA经历了一段相互转化的过程,最终达到动态平衡。30%CO2浓度(V/V)处理的TOC、WSS、HE和HM数量明显高于3%CO2浓度处理和正常CO2浓度(0.0375%)处理,其中WSS和HM反应更为敏感。但3%CO2浓度处理与正常CO2浓度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可提取腐殖物质的PQ的顺序是30%CO2浓度处理>3%CO2浓度处理>正常CO2浓度处理,说明CO2浓度增加更有利于FA而不利于HA的形成和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458 / 46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不同氧气浓度对玉米秸秆分解期间腐殖物质形成的影响 [J].
于水强 ;
窦森 ;
张晋京 ;
平立凤 ;
关松 ;
李凯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5) :60-65
[2]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土壤可溶性C、N和P的影响 [J].
马红亮 ;
朱建国 ;
谢祖彬 ;
张雅丽 ;
刘刚 ;
曾青 .
土壤, 2004, (04) :392-397
[3]   用δ13C方法研究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有机质数量动态变化 [J].
窦森 ;
张晋京 ;
Lichtfouse E. ;
曹亚澄 .
土壤学报, 2003, (03) :328-334
[4]   作物秸秆碳在土壤中分解和转化规律的研究 [J].
张夫道 ;
FokinA.D.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4, (01) :27-38
[5]   紫云英和稻草在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质的变化 [J].
丁昌璞 ;
B.Ceccanti ;
Maria De Nobili ;
R.Tarsitano .
土壤, 1991, (01) :19-23
[6]   Influence of CO2 enrichment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tissue chemistry and carbon allocation in longleaf pine seedlings [J].
Entry, JA ;
Runion, GB ;
Prior, SA ;
Mitchell, RJ ;
Rogers, HH .
PLANT AND SOIL, 1998, 200 (01) :3-11
[7]   Carbon and nitrogen allocation in Lolium perenne in response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with emphasis on soil carbon dynamics [J].
vanGinkel, JH ;
Gorissen, A ;
vanVeen, JA .
PLANT AND SOIL, 1997, 188 (02) :299-308
[8]  
Elevated CO 2 evok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in carbon dynamics in a plant/soil system: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J] . A. Gorissen.Plant and Soil . 19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