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劳动、结合劳动力与剩余价值的榨取机制——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新视角

被引:4
作者
任洲鸿 [1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 曲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劳资关系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结合劳动; 结合劳动力; 剩余价值; “权力-控制”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14.39 [资本和剩余价值]; F014.2 [劳动、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尽管在马克思之后,国内外学术界研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成果中并不乏经典之作,但马克思提出并使用的"结合劳动"概念却长期被学术界所忽视。马克思所探讨的结合劳动概念对于理解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借鉴并吸收知识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组织理论与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法,突破马克思在高度抽象层面上采用的简单性和还原性方法的局限性,深入分析并阐明结合劳动的结构化与复杂性及其政治经济学效应,为深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剥削机制及其演变趋势提供了新视角,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9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新按劳分配”论.[M].任洲鸿.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  
当代资本主义及其危机.[M].科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  
劳资关系.[M].(英) 海曼; 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  
涌现.[M].(美) 霍兰 (Holland;J.) ; 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创造知识的企业.[M].(日)野中郁次郎;(日)竹内弘高著;李萌;高飞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6]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7]  
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美)约翰·霍兰(JohnHolland)著;陈禹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  
个人知识.[M].(英)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著;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9]  
具体的辩证法.[M].(捷)科西克(Koosik;K.)著;傅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