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被引:39
作者
盖钧镒 [1 ]
刘康 [2 ]
赵晋铭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综合)/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科学系/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作物种业; 育繁推一体化; 规模化商业育种; 种子生产标准化;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3 [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 F324.6 [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引用
收藏
页码:3303 / 331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阿夫及其衍生小麦品种(系)的SSR分析 [J].
司清林 ;
刘新伦 ;
刘智奎 ;
王长有 ;
吉万全 .
作物学报, 2009, 35 (04) :615-619
[2]   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 [J].
张爱民 ;
童依平 ;
王道文 .
遗传, 2008, (10) :1239-1240
[3]   修饰回交法培育棉花品种的初步研究 [J].
王顺华 ;
潘家驹 ;
闵留芳 ;
宋银富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5, (03) :1-9
[4]   岱字15号棉种的历史地位 [J].
杨绪明 .
作物品种资源, 1985, (02) :13-25
[5]   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J].
袁隆平 .
中国农业科学, 1977, (01) :27-31
[6]   选育早熟矮稈水稻类型中一些性状的遗传分析 [J].
申宗坦 ;
吕子同 ;
李壬生 .
作物学报, 1965, (04) :391-402
[7]  
Genomic tools to assist breeding for drought tolerance[J] . Peter Langridge,Matthew P Reynolds.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 2015
[8]  
Physiological phenotyping of plants for crop improvement[J] . Michel Edmond Ghanem,Hélène Marrou,Thomas R. Sinclair.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2014
[9]  
Field high-throughput phenotyping: the new crop breeding frontier[J] . José Luis Araus,Jill E. Cairns.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2014 (1)
[10]  
Progress Toward Understanding Heterosis in Crop Plants[J] . Patrick S. Schnable,Nathan M. Springer.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