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跨国流动促进了知识扩散吗?——基于青年千人的实证分析

被引:8
作者
刘玮辰 [1 ]
郭俊华 [1 ]
史冬波 [1 ]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知识扩散; 科学家跨国流动; 青年千人计划; 双重差分模型; 粗糙完全匹配;
D O I
10.13366/j.dik.2020.02.032
中图分类号
G316 [科学工作者]; G353.1 [情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1205 ;
摘要
[目的/意义]科学家的跨国流动,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跨国扩散。考察科学家的跨国流动对知识扩散的外部效应,对于认识引进海外人才的实际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以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为例,通过粗糙完全匹配方法构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青千回国前后国内科学家对其论文引用的变化。[结论/发现]青千回国后,国内科学家对其论文引用显著增加,并且该效应既存在于青千回国后发表的论文,也存在于回国前发表的论文。本文认为鼓励科学家的合理有序流动,对于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创新/价值]揭示了人才流动背后隐性知识的正向扩散效应,为人才流动和知识扩散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知识流动视角下中美专利技术扩散的比较分析——以碳纳米管技术为例 [J].
林波 ;
杨秀财 ;
侯剑华 .
情报杂志, 2019, 38 (11) :43-49+125
[2]   基于文献引证的国际知识流动影响因素探究 [J].
刘云 ;
程旖婕 .
科学学研究, 2018, 36 (09) :1623-1631
[3]   海归学者跨国知识转移绩效的测度研究 [J].
孟晋宇 ;
刘超 ;
陈向东 .
管理学报, 2017, 14 (12) :1855-1861
[5]   基于国际引文的技术知识扩散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 [J].
李平 ;
宫旭红 ;
张庆昌 .
管理世界, 2011, (12) :21-31
[6]  
Immigration and Ideas: What Did Russian Scientists “Bring” to the United States?[J] .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 2015 (S1)
[7]  
Spreading the Word: Geography, Policy,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J] . Sharon Belenzon,Mark Schankerma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2013 (3)
[8]   Academic inventors as brokers [J].
Lissoni, Francesco .
RESEARCH POLICY, 2010, 39 (07) :843-857
[9]  
Job-Hopping in Silicon Valley: Some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 High-Technology Cluster[J] . Bruce Fallick,Charles A Fleischman,James B Rebitzer.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2006 (3)
[10]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Academic Science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J] . Lee BRANSTETTER. Annales d’économie et de Statistique . 2005 (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