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裂缝的演变及其还原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被引:7
作者
黄树辉
吕军
机构
[1] 浙江大学环资学院
关键词
水稻土; 裂缝; 硝酸还原酶; 亚硝酸还原酶; 羟胺还原酶; 活性;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4.01.010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温室中对3种水稻土进行土柱培养,加水使土壤含水量充分饱和,然后土壤自然干燥。在该过程中,粘粒含量高的青紫泥和黄斑田产生了裂缝,而粘粒含量低的小粉土没有开裂。青紫泥和黄斑田在裂缝演变过程中,单位面积的总长度、最大宽度以及最大深度都遵循着一定的演变规律。裂缝的产生对于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影响显著,但是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与裂缝的产生没有多大关系。在裂缝产生到稳定过程中,青紫泥和黄斑田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的演变规律相似。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与氮转化有关的土壤酶活性对抑制剂施用的响应 [J].
陈利军 ;
武志杰 ;
姜勇 ;
周礼恺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9) :1099-1103
[2]   土壤大孔隙及其研究方法 [J].
刘伟 ;
区自清 ;
应佩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3) :465-468
[3]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农业出版社 , 关松荫 编著, 1986
[4]  
Observations on earthworm channels and infiltration on tilled and untilled loess soil. Ehlers W. Soil Science .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