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

被引:112
作者
潘忠党 [1 ,2 ]
於红梅 [3 ]
机构
[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
[2]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3]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传播; 阈限性; 空间; 场所; 后现代状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系,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的这个过程。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共同构成重新想象传播学的一个维度。在此,传播也是人们创造产生阈限体验的实践时空并在不同的身份、角色、场景、生存条件等结构性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是人们策略性地或游戏地应对多元、多变、缺乏确定性的时代并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57+8 +8-9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传播:编织关系网络——基于城市研究的分析 [J].
孙玮 .
新闻大学 , 2013, (03) :1-12
[2]  
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J]. 孙玮.新闻大学. 2012(02)
[3]   媒介事件中的阈限和交融 [J].
杨倩 .
思想战线, 2011, 37(S2) (S2) :304-306
[4]   作为媒介的外滩:上海现代性的发生与成长 [J].
孙玮 .
新闻大学, 2011, (04) :67-77
[6]   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 [J].
熊月之 .
社会科学, 2008, (03) :4-11+188
[7]   公共空间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翻转——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评论 [J].
孙施文 .
城市规划, 2007, (08) :80-87
[8]  
洁净与危险[M]. 民族出版社 , (英) 道格拉斯, 2008
[9]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包亚明, 2008
[10]  
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包亚明主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