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海南省2006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
被引:11
作者:
吴维学
金玉明
孙莲英
曾祥洁
苏新元
贾鹏本
李臻
劳世军
机构:
[1]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登革热;
媒介;
监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1.8 [疫情管理];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了解海南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的种群分布、密度及带毒情况,为制定登革热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在既往登革热流行区的儋州市、临高县、陵水县设立监测点,全年每月定时定点定人监测媒介幼虫密度和成蚊种群、密度;6~10月份监测雌性伊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结果各监测点全年均有媒介伊蚊活动,布雷图指数每月均高于5,儋州市2个哨点全年有11个月指数均≥20,其中港口村8月达168为最高指数;除儋州市港口村、临高县宫花村有明显4~8月季节高峰外,其他各点无明显季节高峰。各监测点伊蚊幼虫孳生环境也有所不同,儋州市以永久性容器孳生为主,临高县和陵水县以暂时性容器孳生占多数。三个监测点全年捕获的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总数的种群分布比,儋州市为138:15,临高县为0:64,陵水县为42:113,存在明显的种群分布差异。对188只雌性伊蚊进行登革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海南省既往登革热流行区广泛存在传播媒介,全年活动,且密度均较高,存在发生登革热爆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
引用
收藏
页码:1863 / 1864+1920
+1920
页数: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