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组合多样性、新颖性与突破性发明形成

被引:33
作者
马荣康 [1 ,2 ]
王艺棠 [1 ]
机构
[1]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研究中心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发明; 知识组合; 多样性; 新颖性; 发明人团队规模;
D O I
10.16192/j.cnki.1003-2053.2020.02.014
中图分类号
F272 [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突破性技术发明在企业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才能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知识搜索重组视角和团队学习理论,重点考察知识组合多样性、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直接影响程度和交互影响效应,并揭示发明人团队规模对知识组合特征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1989-2012年纳米技术领域的8334条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与知识组合多样性相比,知识组合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同时,知识组合多样性与知识组合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2)发明人团队规模对知识组合多样性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知识组合新颖性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从知识元素和发明人视角系统揭示了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机制,对企业面向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发明人团队构建及知识组合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313 / 3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网络能力、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突破性创新绩效 [J].
范钧 ;
郭立强 ;
聂津君 .
科研管理, 2014, 35 (01) :16-24
[2]   研发团队多元性、知识分享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J].
刘宁 ;
贾俊生 .
南开管理评论, 2012, 15 (06) :85-92+103
[3]   新兴产业高被引专利的形成特征——以燃料电池为例 [J].
陈傲 ;
柳卸林 ;
高广宇 .
科研管理, 2012, 33 (11) :9-15+23
[4]   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机理研究 [J].
张小晖 .
科学学研究, 2012, 30 (06) :936-942
[5]   突破性技术从何而来?——一个文献评述 [J].
陈傲 ;
柳卸林 .
科学学研究, 2011, 29 (09) :1281-1290
[6]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制[M]. 科学出版社 , 陈傲, 2013
[7]  
Search and Recombination Process to Innovate: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a Research Agenda[J] . Tommaso Savino,Antonio Messeni Petruzzelli,Vito Albino.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 2017 (1)
[8]   Technology familiarity, recombinant novelty, and breakthrough invention [J].
Arts, Sam ;
Veugelers, Reinhilde .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5, 24 (06) :1215-1246
[9]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recombination i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J].
Kaplan, Sarah ;
Vakili, Keyvan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 (10) :1435-1457
[10]   Substitutabi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the inventive performance of semiconductor companies [J].
Dibiaggio, Ludovic ;
Nasiriyar, Maryam ;
Nesta, Lionel .
RESEARCH POLICY, 2014, 43 (09) :1582-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