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13
作者
张燕 [1 ]
王亚利 [2 ]
杨志英 [1 ]
王鑫 [1 ]
任善香 [1 ]
陈洪霞 [1 ]
刘凤霞 [1 ]
王义梅 [1 ]
荆丽 [1 ]
机构
[1] 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儿科
[2]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关键词
心肌酶; 心肌损害; 窒息; 缺氧; 新生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22.12 [新生儿窒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观察心肌酶谱在窒息后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窒息新生儿40例,按照窒息程度分为2组分别于生后24h内和生后第3d、第7d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并将同期住院的非缺氧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患儿,出生后24h内及生后第3d的CK、CK-MB、LDH、α-HBDH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之间CK、CK-MB、LDH和α-HBDH亦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2)24小时内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CK-MB升高最为明显;生后第3天,CK和LDH、α-HBDH逐渐达高峰;第7d轻度窒息组CK、CK。MB、α-HBDH呈下降趋势,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而LDH仍呈升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新生儿窒息早期即有心肌酶的改变,表现缺氧程度与心肌酶水平升高呈正相关;(2)缺氧性心肌损害与新生儿窒息程度有相关性;(3)心肌酶谱检测对进一步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有重要价值;(4)新生儿窒息应在及时复苏治疗同时进行心肌保护治疗。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1+83 +8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J].
傅川林 .
临床儿科杂志, 2002, (08) :506-508
[2]   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上篇) [J].
陈自励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05) :307-310
[3]   26例新生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 [J].
赵冠中 ;
王润林 .
临床儿科杂志, 1998, (02) :95-96
[4]   新生儿窒息与器官系统缺氧缺血损伤 [J].
冯琪 .
新生儿科杂志, 1996, (01) :13-15+48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 [J].
韩玉昆 .
中华儿科杂志, 1997, (02) :44-45
[6]  
实用儿科学[M].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诸福棠 主编,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