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模糊划分

被引:10
作者
史军义
马丽莎
杨克珞
范继才
史蓉红
机构
[1] 四川省林业学校
[2] 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聚类分析,因子;
D O I
10.16779/j.cnki.1003-5508.1998.01.002
中图分类号
S759.9 [自然保护区];
学科分类号
090705 ;
摘要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是保护区规划和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一直采用人为定性划分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依据。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是1984年人为确定以磨子沟大桥为界,以西划为核心区,以东划为试验区。实践证明,这种划分不符合卧龙的实际,结果未能发挥出功能区划分应有的作用。本文在大量调查,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旅游、农业活动、距离公路的远近、海拔高度、动物、植被、科研活动等7项划分功能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把是否有专门约定作为一项调节因子,同时将整个卧龙保护区范围划分为546个单元,把条件相同或类似的单元合并为17个样本,然后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最大树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将聚类结果投影在单元划分图上,再参考实际地性情况,最后将卧龙自然保护区划分成为3个不同的功能区:(1)核心区:面积为15184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9%,区内生态系统完整,大熊猫等各种生物和谐共处,能量流动有序正常,几乎无人为干扰,应当加以特别保护;(2)试验区:面积为17320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8.7%,是皮条河沿岸农业活动和旅游比较频繁的区域;(3)缓冲区:面积为30840公顷,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8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