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包膜基因变异的体外研究

被引:2
作者
樊卫平
李敬云
鲍作义
吕富双
王宏霞
机构
[1] 山西医科大学微生物免疫教研室!太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HIV-1; 传代; 包膜基因; 变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采用亚型测定、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等方法 ,观察了HIV 1ⅢB毒株在实验室长期传代过程中包膜基因变异的情况。研究的毒株包括 :经过实验室 8年多连续使用而获得的毒株、在MT4细胞长期连续传代而获得的每间隔 10代的毒株样品及多次更换宿主细胞传代而获得的毒株。主要结果有 :(1)各种毒株包膜基因变异均不显著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大于 92 % ,变异距离均小于 7.5 % ,且随着传代数增加核苷酸趋于稳定 ,代间同源性由 92 %上升至 99% ,而变异距离由 7.5 %下降为 0 .6 %。 (2 )在传代过程中HIV 1亚型保持稳定 ,各种毒株均为HIV 1B3亚型。结果显示HIV在体外长期传代培养的过程中变异不大 ,遗传性状稳定 ,可能是体外生长的环境十分稳定 ,缺乏机体免疫学压力。结果也提示体外长期传代HIV毒株仍然适用于各种HIV的应用研究 ,用长期传代的方法发展HIV 减毒活疫苗的可能性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Persistent high frequenc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pecific cytolytic T cell in peripheral blood of infected donors. Moss PAH, Rowland-Jones S, Frodsham PM,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