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育成籼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和展望

被引:15
作者
熊振民
闵绍楷
申宗坦
邱鸿步
孔繁林
王国梁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实粒数; 结实率; 收获指数; 每穗粒数; 经济系数; 珍珠矮; 稻谷产量; 生物学产量; 育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六十年代我国矮秆水稻大面积推广,使单产出现了第一次飞跃,当时选用的早熟、高产、抗倒新品种主要是衍生自半矮秆品种矮仔占或矮脚南特的杂交后代。其后,通过对浙江省七十年代推广的第一批早籼稻品种的性状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矮秆品种的演变趋势是提高植株高度、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降低剑叶叶面积和每丛有效穗数。千粒重在24.5—26.2克之间(个别品种属大粒类型,如珍龙13),谷草比达1∶1.2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