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用工的“类雇员”解释路径及其规范体系

被引:99
作者
王天玉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平台用工; 从属性; 类雇员; 经营性劳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2.5 [劳动法];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现行法对劳动的分类是"从属性劳动—独立性劳动",分别适用劳动法和民法,形成了"劳动二分法"的制度框架和知识体系。随着互联网平台用工的兴起,此种新型劳务给付形态无法根据"二分法"予以周延解释和适当调整。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试图通过解释现有劳动法规则或创设新规则,以应对平台用工这一问题。德国"类雇员"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作为平台用工的重要解释路径,从"类雇员"的构成要件来看,劳务提供者所为之劳务活动属于"经营性劳动",具有显著的个人属性,同时其并不是真正的市场参与者,但是其通过平台所获取的报酬具有生存权属性,构成其对平台的"经济从属性",这些特征都符合类雇员的构成要件。构建平台用工的规范体系应立足于类雇员的定位,通过"民法做加法"的进路,在平台用工合同基础上引入强制性保障机制,包括定价与报酬保障制度、连续在线时长控制制度、职业风险保障制度、纠纷申诉及救济制度等。这些制度能够填补"劳动二分法"下的制度空白,丰富法律对劳动本身的认知、回应与表达,推动制度框架实现"从属性劳动—经营性劳动—独立性劳动"的"三分法转型",以发展多层次的劳动群体保障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10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分享经济平台的社会公平问题与规制重构 [J].
刘晗 .
行政法学研究, 2020, (01) :55-65
[2]   互联网平台用工的合同定性及法律适用 [J].
王天玉 .
法学, 2019, (10) :165-181
[3]   “互联网+”背景下灵活就业者的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J].
李坤刚 .
法学评论, 2019, 37 (03) :140-151
[4]   “零工经济”下任务化用工的劳动法规制 [J].
班小辉 .
法学评论, 2019, 37 (03) :106-118
[5]   工业4.0时代的从属劳动论 [J].
田思路 .
法学评论, 2019, 37 (01) :76-85
[6]   互联网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 [J].
谢增毅 .
中外法学, 2018, 30 (06) :1546-1569
[7]   第三类劳动者的理论反思与替代路径 [J].
肖竹 .
环球法律评论, 2018, 40 (06) :79-100
[9]   美国“零工经济”中的从业者、保障和福利 [J].
赛思·D.哈瑞斯 .
环球法律评论, 2018, 40 (04) :7-37
[10]   平台经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 [J].
圭多·斯莫尔托 .
环球法律评论, 2018, 40 (04) :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