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多维灰色动态评价

被引:8
作者
贾宁凤
段建南
陈焕伟
李旭霖
毛俊耀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
[2]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莱阳农学院农学系
[4] 山西省河曲县国土资源局 北京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5] 湖南长沙 
[6] 北京 
[7] 山东莱阳 
[8] 山西河曲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综合治理效益; 指标体系; 砖窑沟流域; 多维灰色评估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构建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砖窑沟流域为例,选择1989、1998、2010年3个时期,采用多维灰色评估模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高灰类和低灰类的土地面积均为上升趋势,但高灰类上升缓慢,中灰类呈迅速下降趋势。同时,划分了综合治理效益发展趋势类型,即高稳定型、低稳定型、上升型、下降型和不稳定型,其中低稳定型和下降型的发展趋势成为流域的主要类型。今后的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应采取新思路、新策略。图3,参13。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 [J].
刘国彬 ;
胡维银 ;
许明祥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1) :44-49
[2]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J].
李旭霖 ;
张复明 ;
郝晋 .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03) :146-148+151
[3]   GIS支持下的TM图像土壤盐渍化分级 [J].
骆玉霞 ;
陈焕伟 .
遥感信息, 2001, (04) :12-15
[4]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绩效评估与生态重建构想 [J].
刘兴昌 ;
杨海娟 ;
尹怀庭 .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06) :1-6
[5]  
最佳管理措施在非点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 韩秀娣.上海环境科学. 2000(03)
[6]  
最佳管理措施在非点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 韩秀娣.上海环境科学. 2000 (03)
[7]   砖窑沟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及其效益分析 [J].
王应刚 ;
白建国 .
水土保持通报, 1998, (06) :45-47
[8]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J].
傅伯杰 ;
陈利顶 ;
马诚 .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02) :17+19+21+18+20+22-23
[9]  
黄土高原土壤变化及其过程模拟[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段建南等著, 2001
[10]  
灰色系统方法简明教程[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王学萌等编写,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