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微域特征及土壤腐殖质的作用效应研究

被引:39
作者
花莉
金素素
洛晶晶
机构
[1] 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物质炭; CO2; 腐殖质; 土壤碳截留; 土壤微域特征;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2.11.010
中图分类号
X131.3 [土壤污染化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0903 ;
摘要
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2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炭因其特殊的性质对增强土壤碳截获能力及减少土壤CO2气体排放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在2种不同肥力的自然土壤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生物质炭,通过对比输入生物质炭的土壤和对照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土壤微粒在扫面电镜及红外光谱观测下微域特征的变化,探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固定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输入可以促进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与对照相比,腐植酸、富里酸和胡敏酸含量均有所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此外生物质炭的添加,使土壤微域环境中粒间孔隙增多,比表面积增大,有助于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了土壤养分,增加结合矿物质所需的元素;促进了粘粒、有机质等矿物质的形成,从而减缓了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此外,生物质炭的添加促进了碳水化合物、酯族、芳烃等有机大分子的形成,难以被土壤微生物利用。总之,生物质炭的施用对土壤碳固定潜力存在多方面的重要影响,进而对土壤有机碳截获及CO2释放产生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795 / 179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特征与作用[J]. 韩美荣,宋同清,彭晚霞,黄国勤,杜虎,鹿士杨,时伟伟.应用生态学报. 2012(03)
[2]   秸秆生物质炭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研究 [J].
花莉 ;
张成 ;
马宏瑞 ;
余旺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0) :2489-2492
[3]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结构特性的影响 [J].
赵红 ;
吕贻忠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5) :1956-1960
[4]   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红外光谱研究 [J].
肖彦春 ;
窦森 .
分析化学, 2007, (11) :1596-1600
[5]   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形成胡敏酸的组成和结构研究 [J].
吴景贵 ;
王明辉 ;
万忠梅 ;
姜亦梅 ;
吴江 .
土壤学报, 2006, (03) :443-451
[6]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土壤通报, 2003, (06) :562-568
[7]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J].
魏朝富 ;
谢德体 ;
李保国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2) :221-227
[8]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VII.土壤结合态腐殖质的形成特点及其结合特征[J]. 徐建民,袁可能.土壤学报. 1995(02)
[9]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10]  
土壤肥力物质基础及其调控[M]. 科学出版社 , 陈恩凤 编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