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右江复合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168
作者
曾允孚
刘文均
陈洪德
郑荣才
张锦泉
李孝全
蒋廷操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
[2] 广西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关键词
沉积作用; 构造作用; 裂谷盆地; 弧后盆地; 华南右江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的右江盆地的轮廓和内部结构,与NW向及 NE向同沉积断裂关系密切。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海西 构造阶段。由于哀牢山—红河洋盆开裂,右江地区出现若干平行分布的 NW向裂陷带,沉积物以深水相为主,盆地具有大陆被动边缘裂谷系特 点。东吴运动后开始的印支阶段,由于滨太平洋构造的作用,盆地轮廓 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开始的哀牢山洋盆向NE方向的俯 冲消减作用。盆地再次发生张裂和扩张,从而进入弧后盆地发展阶段。 印支期末,盆地由东向西逐渐封闭,结束了右江盆地的发展历史。在不 同的发展阶段,盆地内的沉积物,也以东吴运动为界,分别由特征不同的沉积体系叠覆而成,早 期还出现典型的由非补偿性和补偿性沉积组成的双层结构。同样的盆地内的火山活动也分为 两个阶段,早期货段以碱性及碱钙性系列的基性火山岩为主,主要受NW向构造控制;晚期阶 段为钙碱性及钙性系列的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同时受NW及NE向构造控制。由此可见右 江盆地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和滨太平洋构造的复合作用下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the Wilcox Group of Texa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occurrence of oil and gas Galf coast.Assoc. Geol. Fisher W L,Mcgowen J H. Society in Transition . 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