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人员职业紧张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11
作者
杨新伟
金泰廙
王治明
姚华
机构
[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
[2]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
[3]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上海
[4] 上海
关键词
科学研究人员; 职业紧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316 [科学工作者];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摘要
目的探讨科学研究人员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科学研究人员(研究组)235例,另外,随机抽取工厂、机关、服务和商业等行业的职工(对照组)319例,共计554例进行研究。结果①职业紧张总均分[(166.25±27.20)分,(139.16±17.19)分]及各子项得分(除工作环境子项外),紧张反应总均分[(91.15±18.11)分,(82.25±17.48)分]及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得分,应对资源总均分[(131.81±17.12)分,(126.93±19.11)分]及自我保健子项,科学研究人员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P<0.05)。②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呈明显正相关(r=0.726,P<0.01),与应对资源呈明显负相关(r=-0.331,P<0.01)。③个体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除自我保健外)的主要影响因素:职业任务、任务冲突、理性处事、自我保健;业务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职业任务、任务过重、文化程度、理性处事、工作环境、责任感;心理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职业任务、任务冲突、个体应对资源、任务模糊。结论将已提出并验证过的职业紧张的模式结合已制定的科学研究人员职业紧张常模及应用表、图,针对科学研究人员的主要紧张源,紧张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可对科学研究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组织、个体)措施,以达到降低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保护和促进工作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7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贵阳市中年知识分子身心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李新华 ;
邓冰 ;
朱焱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09) :29-33
[2]   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J].
范存欣 ;
王声湧 ;
朱丽 ;
肖永杰 ;
马绍斌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09) :25-28
[3]   加强我国职业应激研究 [J].
钱令嘉 .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3, (01) :4-5
[4]   职业紧张量表(OSI-R)信度与效度验证 [J].
李健 ;
兰亚佳 ;
王治明 ;
王绵珍 ;
王明炽 ;
刘国清 .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1, (03) :34-37
[5]   劳动心理学研究及其名词概念统一规范问题 [J].
詹承烈 .
劳动医学, 1999, (01)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