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民国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意义

被引:4
作者
宣朝庆
机构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民国; 乡村建设; 公共品; 知识阶层;
D O I
10.14112/j.cnki.37-1053/c.2013.02.013
中图分类号
D693 [民国时代政治]; F329 [中国农业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060207 ;
摘要
1920~30年代农村经济破产、社会动荡所引发的乡村危机,引起城市知识阶层的极大关注,并形成相关公共舆论。他们认为拯救农村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保障农村公共品供给,由此产生以"杨开道方案"为代表的系列设想。但是,处于现代化初期的国家和地方社会并没有发展出有效的公共品供应体制,在这种特殊背景之下,知识分子群体激起投身农村、建设农村的道德行动,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独特道路。这些历史经验直到今天仍有重要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D].王欣瑞.西北大学.2007, 05
[2]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M].刘家峰;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M].许纪霖等;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M].李明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清代地方政府.[M].范忠信;晏锋译;瞿同祖著;.法律出版社.2003,
[6]  
告语人民.[M].宋恩荣编;晏阳初;(美)赛珍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  
晏阳初传.[M].吴相湘著;.岳麓书社.2001,
[8]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郑大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  
五四运动史.[M].(美)周策纵著;.岳麓书社.1999,
[10]  
中国农村的医学.[M].陈志潜著;端木彬如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