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被引:12
作者
叶民
陈生弟
汪锡金
陆国强
梁梁
徐洁懿
机构
[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帕金森病; 疾病模型,动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2.5 [震颤麻痹综合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诱导分化为巢蛋白(nestin)阳性的神经干细胞后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建模成功的帕金森病SD大鼠模型分为3组,将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诱导分化的BMSCs(每只鼠共移植6×105个细胞)、未诱导的BMSCs(每只鼠共移植6×105个细胞)和生理盐水(12μl)分别注入模型鼠右侧纹状体,在治疗后1~5个月分别观察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的变化,并进行脑冰冻切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免疫荧光检测双标细胞)以及脑切片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H阳性细胞并计数。结果细胞移植治疗后1个月,BMSCs诱导组和未诱导组旋转次数开始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前两组转数分别从移植前的(15.2±2.5)r/min、(14.4±3.8)r/min降到治疗后第5个月的(6.7±1.8)r/min和(8.5±3.2)r/min];而生理盐水组转数移植前后变化不明显,与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治疗后,BMSCs诱导组移植区可见一定数量双标的神经和神经胶质细胞,而未发现明显的TH双标的细胞。通过对移植后TH阳性细胞的定量分析可发现:各组间黑质损毁侧TH阳性细胞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诱导组治疗帕金森病模型的疗效总体好于未诱导的BMSCs组,前两组的疗效均好于生理盐水组。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 [J].
叶民 ;
陈生弟 ;
戚晨 ;
陆国强 ;
梁梁 ;
徐洁懿 .
NeuroscienceBulletin, 2005, (01) :23-27
[2]   成年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不同方法比较的研究 [J].
叶民 ;
陈生弟 ;
陆国强 ;
梁梁 ;
刘卫国 .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04, (04) :275-280
[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年大鼠脑内的迁移及分化 [J].
侯玲玲 ;
郑敏 ;
王冬梅 ;
袁红丰 ;
李海民 ;
陈琳 ;
白慈贤 ;
张涌 ;
裴雪涛 .
生理学报, 2003, (02) :1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