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和相关性

被引:11
作者
孙岸弢 [1 ,2 ]
王永炎 [1 ]
谢雁鸣 [1 ]
孙伟正 [2 ]
机构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研究所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神经功能缺损; 肢体运动功能; 弛缓性麻痹; 肢体痉挛;
D O I
10.19664/j.cnki.1002-2392.2014.03.013
中图分类号
R255.2 [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早期不同中医证型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对肢体运动功能损伤、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1049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按美国国立研究院NIHSS量表、简式FMI评分量表、弛缓性麻痹评分量表和修正的Ashworth在发病的当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与痰病相关的证型NIHSS损伤,依次为痰热腑实证、痰热内闭证、痰湿蒙神证和风痰瘀阻证;经治疗,第21天后多证型逐渐减轻,其中以风痰瘀阻型改善最佳。②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肢体运动功能受损不重,功能最好的是风痰瘀阻证,最差的是痰热腑实证;经治疗第21天后本组病人FMI积分上调,病情逐渐减轻,疗效最佳的是阴虚风动证,最差的仍是痰热腑实证。③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中发生弛缓性麻痹最多的是风痰瘀阻证(256例,52.03%);经过治疗第21天后发生率虽然下调,仍以风痰瘀阻证居首位(135例,47.5%)。④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发生肢体痉挛中仍以风痰瘀阻证为最多(381例,60.80%);经治疗第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不减反增,仍高居各证型之首(469例,61.87%)。结论:①缺血性中风早期以痰热腑实证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功能损伤最为严重,而与痰不相关的中医证型损伤较轻。②缺血性中风早期自始至终以风痰瘀阻证发生弛缓性麻痹和肢体痉挛的患者最重,且到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肢体痉挛不减反增(169例,61.87%),仍居高不下,应引起注意。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偏瘫康复中两种中医方法作用特点的临床研究 [J].
邹忆怀 .
现代中医药, 2004, (02) :15-16
[2]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J].
曹辰虹 ;
赵建国 ;
徐振华 .
福建中医药, 2004, (01)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