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脑单胺递质变化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

被引:3
作者
唐启盛
司银楚
侯秀娟
胡京红
洪庆涛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内科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抑郁障碍/中药疗法; 多巴胺; 5-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 [中药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神经递质水平变化,以及中药颐脑解郁方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15/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高效液相测试中心进行。取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卒中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颐脑解郁方组,每组12只。正常组不干预,其他4组复制局灶脑缺血模型,除脑卒中组外复制大鼠脑卒中后抑郁模型。造模结束后第1天分别开始灌胃双蒸水、氟西汀、颐脑解郁方共6周。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脑前皮质、海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及其代谢物5-羟基吲哚乙酸含量。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在大脑前皮质中:①5-羟色胺含量:正常组[(512.78±73.00)ng/g]及脑卒中组[(484.05±55.92)ng/g]高于模型组[(375.93±86.35)ng/g],氟西汀组[(465.04±86.85)ng/g]和颐脑解郁方组[(459.41±68.24)ng/g]较模型组显著增加,但此两组间无差异。②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模型组[(368.59±84.24)ng/g]较正常组显著降低[(438.82±63.21)ng/g],颐脑解郁方组[(485.91±58.98)ng/g]较模型组显著增加。③5-羟基吲哚乙酸含量:正常组[(615.68±65.01)ng/g]及脑卒中组[(600.67±41.17)ng/g]高于模型组[(501.78±82.88)ng/g],氟西汀组[(590.05±86.45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的建立 [J].
唐启盛 ;
裴清华 ;
侯秀娟 ;
曲淼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03) :33-36
[2]   颐脑解郁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开放性临床研究 [J].
唐启盛 ;
侯德明 ;
陈密文 ;
裴清华 ;
曲淼 ;
张滨斌 .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21) :3207-3207
[3]   去大脑皮层血管痴呆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J].
司银楚 ;
朱培纯 ;
吴海霞 ;
许红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02) :45-49
[4]   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 [J].
吕路线 ;
宋景贵 ;
卢红 ;
顾仁骏 ;
张中兴 ;
石玉中 ;
张帆 .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0, (01) :28-31
[5]  
Validity, reliability and utility of the chronic mild stress model of depression: a 10-year review and evaluation[J] . Paul Willner.Psychopharmacology . 199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