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适配度的湖南省防旱避灾种植制度优化

被引:11
作者
曲辉辉 [1 ,2 ]
杨晓光 [1 ]
张晓煜 [1 ]
黄晚华 [1 ]
李茂松 [3 ]
李金云 [4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4] 黑龙江省海林气象局
关键词
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适配度; 保证指数; 防旱避灾种植制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23 [旱灾];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季节性干旱对湖南省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明确防旱避灾种植制度,可为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湖南省代表站点1981-2007年的气候数据和作物生育期资料,依据干燥度和地形地势特点,划分不同类型区,并在各区域内选取代表站点和代表性种植制度,采用FAO推荐的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订正了作物系数。比较了主要种植制度的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适配度及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适配度保证指数,确定了湖南省基于自然降水的防旱避灾种植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基于自然降水资源的防旱避灾种植制度分别为:(1)湘中偏北湿润中低海拔地形复杂区和湘东北半湿润中低海拔山地丘陵区为麦-稻和薯-稻种植模式;(2)湘北半湿润低海拔平原区为油-棉、油-稻和豆-稻种植模式;(3)湘东偏北半干旱低海拔平原与盆地丘陵过渡区为油-苕、油-棉和油-稻种植模式;(4)湘东南较干旱中低海拔丘陵区为油-稻、麦-稻和薯-稻种植模式;(5)中南部较干旱中低海拔盆地区为油-稻和油-棉种植模式;(6)湘西北较湿润中高海拔中山低山区为薯-稻和油-苕种植模式;(7)湘西南较湿润中高海拔丘陵区为油-苕、油-稻、麦-稻和薯-稻种植模式;(8)湘西干旱高海拔山地丘陵区为油-苕和油-棉种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257 / 42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春玉米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J].
黄晚华 ;
杨晓光 ;
曲辉辉 ;
冯利平 ;
黄彬香 ;
王靖 ;
施生锦 ;
武永峰 ;
张晓煜 ;
肖小平 ;
杨光立 ;
李茂松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8) :28-34
[2]   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和方法研究——以洛阳市为例 [J].
武雪萍 ;
吴会军 ;
庄严 ;
蔡典雄 ;
郑妍 ;
姜志伟 ;
李银坤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 (06) :16-21
[3]   湖南农业干旱灾害特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途径 [J].
袁华斌 ;
李景保 .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05) :151-152+174
[4]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 [J].
李世奎 ;
霍治国 ;
王素艳 ;
刘荣花 ;
盛绍学 ;
刘锦銮 ;
马树庆 ;
薛昌颖 .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1) :77-87
[5]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J].
霍治国 ;
李世奎 ;
王素艳 ;
刘锦銮 ;
薛昌颖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6) :692-703
[6]   在有限供水条件下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簸箕李引黄灌区农作物需、配水初探 [J].
蔡甲冰 ;
蔡林根 ;
刘钰 ;
许迪 .
节水灌溉, 2002, (01) :20-22
[7]   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 [J].
刘钰 ;
L.S.Pereira .
农业工程学报, 2000, (05) :26-30
[8]   泥河沟流域塬坡面农田种植结构的优化研究 [J].
崔云鹏,高军强 .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5, (S1) :142-147
[9]   南方东部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J].
张斌,张桃林 .
生态学报, 1995, (04) :413-419
[10]   土壤环境背景值偏态分布的正态化方法探讨 [J].
张晓荆 ;
王敬贤 ;
张家贤 ;
孙续元 .
中国环境监测, 1990, (02)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