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头道拐水沙变化多元驱动因子贡献率分析

被引:23
作者
冉大川 [1 ,2 ]
姚文艺 [1 ,2 ]
申震洲 [1 ,2 ]
倪用鑫 [1 ,2 ]
董飞飞 [1 ,2 ]
机构
[1]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2] 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非线性响应模型; 驱动因子; 贡献率; 水沙变化; 黄河上游;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6.002
中图分类号
P333 [水文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根据1950—2010年水沙实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构建非线性响应模型,辨识了水沙变化主导驱动因子,定量评估了多因子对黄河上游头道拐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头道拐1950—201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速率为2.23亿m3/a,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速率为0.027亿t/a,1987—2010年径流泥沙减少趋势更为明显,同期输沙量减幅明显大于径流量减幅;1969—2010年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头道拐站年径流模数和年输沙模数变化的贡献率均约为2∶8,下垫面因子明显占主导地位,其中宁蒙灌区年引水量对年径流模数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42%,龙羊峡和刘家峡等水库运用对年输沙模数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34%。预计今后兰州以上径流变化和兰州至头道拐区间主要支流来沙变化两大自然因素将是头道拐水沙变化的主导因子;灌区引水和支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对头道拐水沙变化的贡献率将居主导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769 / 77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龙刘水库联合运用对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J].
郭彦 ;
侯素珍 ;
胡恬 ;
景林艳 .
水电能源科学, 2014, 32 (08) :39-42+47
[2]   1919—2010年黄河上中游区径流量变化分析 [J].
李二辉 ;
穆兴民 ;
赵广举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 (02) :155-163
[3]   黄河流域近期水沙变化及其趋势预测 [J].
姚文艺 ;
冉大川 ;
陈江南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 (05) :607-616
[4]   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及成因分析 [J].
侯素珍 ;
王平 ;
楚卫斌 .
泥沙研究, 2012, (04) :46-52
[5]   黄河宁蒙河道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 [J].
周丽艳 ;
崔振华 ;
罗秋实 .
人民黄河, 2012, 34 (01) :25-26
[6]   黄河内蒙古河段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J].
侯素珍 ;
常温花 ;
王平 ;
田勇 ;
伊晓燕 .
泥沙研究, 2010, (03) :44-50
[7]   水库运用对宁蒙河道水沙条件的影响 [J].
尚红霞 ;
郑艳爽 ;
张晓华 .
人民黄河, 2008, 30 (12) :28-30+121
[8]   近43年黄河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特点 [J].
王秀杰 ;
练继建 .
干旱区研究, 2008, (03) :342-347
[9]   风沙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J].
杨根生 ;
拓万全 ;
戴丰年 ;
刘阳宣 ;
景可 ;
李炳元 ;
张欧阳 ;
吕荣 ;
胡莉芬 ;
涛娅 .
中国沙漠, 2003, (02) :54-61
[10]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徐建华[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