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

被引:29
作者
陈娟
机构
[1]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 全要素生产率; 状态空间模型;
D O I
10.13860/j.cnki.sltj.2009.02.009
中图分类号
F123 [国民经济计划及其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0701 ; 070104 ;
摘要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引用
收藏
页码:277 / 28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 [J].
李胜文 ;
李大胜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9) :12-21
[2]   TFP、技术选择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 [J].
沈坤荣 ;
赵博 .
江苏社会科学, 2006, (04) :59-66
[3]   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考察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 [J].
石磊 ;
刘霞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24-29
[4]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5]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J].
郭庆旺 ;
赵志耘 ;
贾俊雪 .
世界经济, 2005, (05) :46-53+80
[6]   中国全要素生产力的差异比较与启示——以上海、湖北、四川为例 [J].
文红星 .
经济问题, 2005, (02) :31-33
[7]   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 [J].
郑京海 ;
胡鞍钢 .
经济学(季刊), 2005, (01) :263-296
[8]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9]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10]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J].
张军 ;
章元 .
经济研究, 2003, (07) :35-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