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补骨脂素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研究

被引:15
作者
刘锐
杨小杰
李鑫
张超
高秋明
机构
[1] 兰州军区总医院创伤骨科
关键词
异补骨脂素; 中医中药; 大鼠; 去卵巢; 骨形成; 骨质疏松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研究异补骨脂素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取3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苯甲酸雌二醇0.2 m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异补骨脂素组。手术6 w后,异补骨脂素组用25 mg/kg(此浓度经过前期浓度筛选得到)异补骨脂素灌胃,每天1次,1周停止1次,模型组灌胃与用药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正常饲养。12 w后双能X骨密度仪检测全身骨密度后处死,分离骨组织,于AG-X系列台式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左侧股骨和椎骨生物力学指标,血清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检测,右侧股骨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RANK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剥离心、肝、脾、肺、肾、肾上腺和子宫称重,计算器官指数,并做常规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全身骨密度、股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血清OC、TRACP 5b,胫骨微组织结构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极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骨质疏松造模良好;与模型组比较,异补骨脂素组大鼠体质量、全身骨密度、股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血清OC、TRACP 5b,胫骨微组织结构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全身与股骨骨密度、血清OC、TRACP 5b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极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处理组与阳性对照相比无统计差异。结论 25 mg/kg的异补骨脂素能增加SD大鼠骨密度,改善骨组织微结构,有效提升骨生物力学性能,促进骨形成,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807 / 8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Over-expression of Sox4 and β-catenin Is Associated with a Less Favorable Prognosis of Osteosarcoma [J].
Bao, Zheng-qi ;
Zhang, Chang-chun ;
Xiao, Yu-zhou ;
Zhou, Jian-sheng ;
Tao, Yi-sheng ;
Chai, Da-min .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2016, 36 (02) :193-199
[2]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股骨头坏死BMP-2/Smads通路的影响 [J].
张波 ;
韦冰丹 ;
甘坤宁 ;
崔向荣 ;
熊凯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6, 22 (02) :131-134+227
[3]  
淫羊藿苷与金雀异黄酮通过血管再生和抗炎症反应途径抑制卵巢切除大鼠骨丢失的比较研究[J]. 成魁,陈克明,葛宝丰,甄平,高玉海,马慧萍.中药材. 2014(04)
[4]   六月龄大鼠去卵巢后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可行性 [J].
郭峰 ;
李正南 ;
刘晋平 ;
朱江涛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24) :4459-4462
[5]   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对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影响的比较研究 [J].
翟远坤 ;
潘亚磊 ;
牛银波 ;
武祥龙 ;
梅其炳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12, (03) :355-360
[6]   补骨脂素加锌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张萌 ;
辛欣 ;
王伟 ;
王建华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1, 23 (02) :361-364
[7]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键合人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J].
何文英 ;
姚晓军 ;
胡之德 ;
陈光英 .
物理化学学报, 2010, (01) :221-229
[8]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分离纯化研究 [J].
白鸽 ;
曹学丽 ;
谭莉 ;
唐亚林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7 (05) :1-4+9
[9]   护骨素与血管钙化 [J].
徐琳 ;
向光大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6, (04) :412-414
[10]   雌激素调节大鼠去卵巢后骨髓细胞OPG、RANKL、RANK基因表达 [J].
曾天舒 ;
潘世秀 ;
陈璐璐 ;
夏文芳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6, (02) :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