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种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27
作者
颜辉煌,胡慧英,傅强,余汉勇,汤圣祥,熊振民,闵绍楷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栽培稻;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抗褐飞虱特性;染色体配对;
D O I
10.16819/j.1001-7216.1996.03.002
中图分类号
S511.035.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选用两个抗褐飞虱的药用野生稻编号材料与两个感虫栽培品种杂交,通过胚培养获得了F1、BC1F1和F2植株。F1杂种表现出野生亲本紫色柱头、长芒及抗褐飞虱等特性,其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多为单价体(仅0.77个二价体),甚至不能形成花药,因而表现雄性不育,仅获得一株F2,染色体数目为2n=46。用栽培稻回交获得BC1F1植株为异源三倍体,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12.25Ⅰ+11.85Ⅱ+0.01Ⅲ。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2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