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厥阴脉”概念的形成过程看经络学说的意义与价值

被引:11
作者
黄龙祥
机构
[1]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经络学说; 足厥阴经脉; 足厥阴络脉; 史学研究;
D O I
10.13702/j.1000-0607.2003.04.010
中图分类号
R224.1 [经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揭示 :足厥阴脉“是动”病描述的是阴疝的症状 ,古人从阴疝发病部位特点及对该病的针灸诊疗经验中抽提出“足背 前阴 少腹 腰 (舌 )之间相关联系”的规律 ,而所谓“足厥阴脉”则是古人对这一规律的直觉解释。这一新发现为考察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引导人们正确分析经络学说的构成要素并进而正确理解该学说的意义与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280 / 28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经脉病候考源 [J].
黄龙祥 .
中华医史杂志, 1994, (04) :219-222+194
[2]  
中国古代科学[M]. 上海书店出版社[英]李约瑟(JosephNeedham)著, 2001
[3]  
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叶川,建一编篡, 1995
[4]  
黄帝明堂经辑校[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黄龙祥辑校, 1987
[5]  
诸病源候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隋)巢元方等, 1984
[6]  
神经痛[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郝泽民 编著, 1981
[7]  
肘后备急方[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晋)葛洪著,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