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对受纳水体的贡献

被引:51
作者
李立青 [1 ]
尹澄清 [1 ]
何庆慈 [2 ]
孔玲莉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 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城市地表径流; 污染负荷; 集水区; 合流制排水系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2 [河流];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通过连续3年对武汉市汉阳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的监测研究,考察了降雨径流污染对受纳水体的贡献.结果表明,城市降雨径流向受纳水体输入的污染负荷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引起城市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集水区尺度上,3个没有实施截污工程的雨、污合流制集水区降雨径流输出的TSS、COD、TN和TP分别占集水区总污染负荷的59.4%、26.3%、11.2%和10.1%.采取截流措施,控制初期径流污染是合流制城区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312 / 3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武汉汉阳地区城市集水区尺度降雨径流污染过程与排放特征 [J].
李立青 ;
尹澄清 ;
何庆慈 ;
孔玲莉 ;
刘红磊 .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7) :1057-1061
[2]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水文估算方法 [J].
陈友媛 ;
惠二青 ;
金春姬 ;
邱汉学 ;
吴德星 .
环境科学研究, 2003, (01) :10-13
[3]   北京城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对策 [J].
车武 ;
刘燕 ;
李俊奇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 (04) :5-9
[4]   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水质特性及排污规律 [J].
赵剑强 ;
刘珊 ;
邱立萍 ;
陈莹 .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05) :62-65
[5]   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平均浓度法及其应用 [J].
李怀恩 .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04) :397-400
[6]  
城市降雨径流长期污染负荷模型的探讨[J]. 施为光.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3(02)
[7]  
城市降雨径流长期污染负荷模型的探讨[J]. 施为光.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3 (02)
[8]   苏州水网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研究 [J].
温灼如 ;
苏逸深 ;
刘小靖 ;
曾桂菊 ;
莫庆源 ;
姚静华 ;
万绍基 .
环境科学, 1986, (06) :2-6+69
[9]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