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大白鼠局部穴位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高山
明彩荣
吴玉薇
机构
[1] 辽宁中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2]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关键词
穴位; 超微结构; 光学显微镜; 经络感传; 经络现象; 穴位局部; 针刺得气; 电针刺激; 肥大细胞脱颗粒; 大白鼠; 家鼠属;
D O I
10.13192/j.ljtcm.1981.05.42.gaosh.025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针刺治疗作用,是针刺人体的一定穴位,使其“得气”、“感传”来调整机体机能,而取得治疗效果。《灵枢》载有“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得气穴为定。”又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现代临床实践也证明,在针刺治疗或针刺麻醉过程中,凡针刺得气、经络感传显著者效佳,反之则差。近年来,对针刺得气、感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研究。1977年有报告提出,针刺得气、感传与局部肥大细胞有关。继而又观察到人体一些主要穴位的肥大细胞数量较多,且多分布于小血管、神经束、毛囊外根鞘等处。其后相继又有报告针刺或电针后用光学显微镜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到穴位局部肥大细胞有脱颗粒的变化。本实验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电针刺激穴位后,局部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针刺得气、感传以及针刺效应过程中,肥大细胞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提供资料。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 [J].
宋继美 .
辽宁中医, 1977, (02)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