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

被引:6
作者
鲁苓
机构
[1] 海南大学
关键词
此在; 效果历史意识; 深层解释学; 文本解读; 解构;
D O I
10.16263/j.cnki.23-1071/h.2009.03.034
中图分类号
B089 [其他哲学流派];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早期海德格尔的"此在解释学"(Dasein Hermeneutics)导引解释学经历了本体论转向。以此为基点,师承海德格尔的伽达默尔创建了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此后,哈贝马斯、利科等人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批判性地发展了解释学理论,形成了各自的解释学理论体系。但他们与伽达默尔一样,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语言中心主义"乃至"理性主义"的印迹。德里达的"解构解释学"以"差别"和"在场与不在场"(the present and the absent)作为普遍性的前提,引申出解释的冲突,从而动摇了解释学的理论构架,同时也给西方思想界带来了新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解释学.[J].伽达默尔;洪汉鼎;.哲学译丛.1986, 03
[2]  
真理与方法.[M].(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理解与解释.[M].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
[4]  
普通语言学教程.[M].(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著;张绍杰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