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和利用

被引:15
作者
李义曼 [1 ,2 ]
庞忠和 [1 ]
李捷 [1 ,2 ]
孔彦龙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CO地质封存; 咸水层; 水-岩相互作用; 储量评价; 监测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D841 [地下气化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CO2咸水层封存是减少人为CO2排放最有效的选择之一,是人工制造巨量碳汇的新型地质工程。全球商业化规模CO2封存项目和中试尺度的现场试验10年以上的平稳运行表明,CO2咸水层封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本文从CO2咸水层的封存机制、储量评价、监测和预测、安全评价和利用方面作了系统评述。水热实验和数值模拟是目前水-岩-CO2相互作用过程和CO2封存机制研究的重要方法,但需要现场试验数据的验证。储量评价主要基于CO2溶解捕获原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不同尺度上方法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地震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方法能够有效监测储层中CO2晕的形态,但价格昂贵不宜广泛应用,新方法的试验很有必要;地球化学方法能够及时反映CO2注入后的运移及储层的响应,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需要监测孔;数值模拟方法能为CO2晕的运移形态和方向提供依据;需要依托一套适用性强的多种方法联用监测技术。安全评价技术包括数值模拟、岩石力学参数测定及各种模型建立,还需从公众认可度及加入大规模项目数据角度提高和完善。考虑到成本问题,CO2咸水层利用值得重视,特别是实现地热可持续开发利用的CO2-EATER技术的发展。国外在CO2海相咸水层封存的技术发展较快,国内沉积盆地可用于CO2封存的咸水层多以陆相沉积为主,储层水化学、水文地质和矿物岩性特征与海相咸水层有很大差异,非均质性也较突出,需要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特色和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 [1] 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
    马涛
    汤达祯
    蒋平
    齐宁
    [J]. 油田化学, 2007, (04) : 379 - 383
  • [2] 沁水盆地南部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微型先导性试验研究
    叶建平
    冯三利
    范志强
    王国强
    William DGunter
    Sam Wong
    John RRobinson
    [J]. 石油学报, 2007, (04) : 77 - 80
  • [3] CO2地下封存的地质学问题及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意义
    孙枢
    [J]. 中国基础科学, 2006, (03) : 17 - 22
  • [4] 中国深部咸水含水层CO2储存优先区域选择
    李小春
    刘延锋
    白冰
    方志明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5) : 963 - 968
  • [5] 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咸水层CO2地质储存中CO2的迁移转化特征[D]. 万玉玉.吉林大学 2012
  • [6] 北塘凹陷馆陶组地热水同位素与CO2-EATER的可行性[A]. 李义曼,庞忠和,杨峰田,段忠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 2011
  • [7]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A]. 庞忠和,杨峰田,段忠丰.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8] An early phase risk and uncertainty assessment method for CO 2 geological storage sites[J] . Energy Procedia . 2011
  • [9] Oxygen isotope exchange between H 2 O and CO 2 at elevated CO 2 pressures: Implications for monitoring of geological CO 2 storage[J] . G. Johnson,B. Mayer.Applied Geochemistry . 2011 (7)
  • [1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O 2 -rich fluids production in a geothermal area: The Mt Amiata (Tuscany, Italy) case study[J] . Andrea Orlando,Aida Maria Conte,Daniele Borrini,Cristina Perinelli,Giovanni Gianelli,Franco Tassi.Chemical Geology . 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