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留盐构造成因与掩埋机制

被引:20
作者
戈红星
MartinP.A.Jackson
BrunoC.Vendeville
机构
[1]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经济地质局和地质系
[2]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经济地质局
关键词
渤海湾,文留构造,盐构造运动,次动盐刺穿,物理模拟,构造地质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留盐构造位于东濮坳陷中央隆起带上,是中原油田重要油气圈闭构造之一。该构造形成于早第三纪沙三段早期,其演化完全受区域拉张、局部构造及同构造沉积的控制。在厚皮拉张过程中,塑性流动盐层使上覆层与基底的形变发生部分拆离,形成文留构造的三层式结构:下部基底地垒,中部盐核及上覆层强制褶皱背斜与拱顶地堑。区域拉张形成中部隆起垒块,同构造沉积将盐体从两凹挤向中隆,使早期的盐枕演化成次动盐刺穿。晚第三纪时,区域拉张减弱,盐构造运动随之减弱,文留构造被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物深埋。尺度物理模拟采用干石英砂及硅树脂胶为实验材料,模拟了文留构造的动力演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Theory of scale models a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Hubbert M K.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 1937
[2]  
The rise of diapirs during thin-skinned extension. Vendeville B C et al.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