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侏罗系油藏古今油水界面及成藏史分析

被引:20
作者
李伟
张枝焕
李海平
韩立国
王青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原石油勘探局物探公司
[3]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古油水界面; 含油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参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的有机质分布特征,主要利用储层样品中可溶有机质和储层热解资料,确定了现今油水界面;通过储层中油气包裹体特征分析,推测出古油水界面的位置,分析了古今油水界面的变化,认为中部Ⅰ区块各油藏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各油藏经历过后期的调整,现今油藏为调整型或残留型油藏,油藏调整是车—莫古隆起演化的结果;通过储层中油气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成分对比,表明征1井储层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比较接近,而且甾烷系列化合物指纹和五环三萜烷指纹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庄1井、沙1井的储层含油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中各种生标参数差别相对较大。结合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庄1井和沙1井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具有多源多期油气注入的特点,早期油气主要来自于北部盆1井西凹陷,晚期混入了来自于南部昌吉凹陷的油气;征1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凹陷。
引用
收藏
页码:432 / 44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8段古含气范围的地球化学特征 [J].
黄志龙 ;
高岗 ;
庞雄奇 ;
李亚晶 ;
马新华 ;
陈孟晋 .
现代地质, 2004, (04) :572-577
[2]   东濮凹陷原油、油砂抽提物与油气包裹体地球化学对比及其意义 [J].
冯建辉 ;
谈玉明 ;
罗小平 ;
王伟栋 ;
潘长春 ;
盛国英 ;
傅家谟 .
地球化学, 2003, (06) :591-600
[3]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J].
刘文斌 ;
姚素平 ;
胡文蠧 ;
边立曾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3) :264-267+180
[4]   古油气水界面恢复方法综述 [J].
王显东 ;
姜振学 ;
庞雄奇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3) :412-419
[5]   用镜质体反射率和包裹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气藏中气水界面的迁移 [J].
付少英 ;
彭平安 ;
张文正 ;
刘德汉 ;
刘金钟 .
石油学报, 2003, (03) :46-51
[6]   湖北当阳区二叠系—三叠系海相地层中油气运移的流体包裹体标志 [J].
卢明国 ;
林畅松 ;
童小兰 ;
刘丽军 .
现代地质, 2002, (04) :398-402
[7]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热演化史 [J].
严永新 ;
李亚玉 ;
胡峻卿 ;
林学庆 ;
田云 .
现代地质, 2002, (03) :288-291
[8]   油气包裹体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J].
赵靖舟 .
地质地球化学, 2002, (02) :83-89
[9]   矿物包裹体的成因矿物学标型意义 [J].
谢奕汉 ;
范宏瑞 .
现代地质, 2001, (02) :202-204
[10]   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J].
孙樯 ;
谢鸿森 ;
郭捷 ;
苏根利 ;
丁东业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1)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