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基因表达的调整

被引:15
作者
李忠仁
崔龙
沈梅红
项晓人
机构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实验室
关键词
电针/方法; 疾病模型,动物; 脑缺血/针灸疗法; 脑缺血/代谢; 纹状体神经元; 基因表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细胞凋亡形态学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对其抗氧应激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2004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实验室进行。纳入雄性健康10~12月龄清洁级SD大鼠47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8只,电针Ⅰ组8只,电针Ⅱ组7只,药物组8只,针药组8只。采用LONGA氏血管线栓法改良,制成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①假手术组:仅作手术血管分离。②模型组:仅右脑动脉丝线栓塞60min。③电针Ⅰ组:造模后,分别电针“百会”、“大椎”穴位。④电针Ⅱ组:造模后,分别电针“百会”、“人中”穴位。⑤药物组:制模手术前30min,用褪黑素溶解于950mL/L乙醇,再以生理盐水配制,按3.2mg/kg腹腔注射。⑥针药组:处理同电针组及药物组。电针治疗中,使用30号0.5寸毫针,接上海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3Hz,强度2~4mA,时间30min;以针柄轻微颤动、大鼠不嘶叫为宜。全部模型经处理、再灌注24h后处死。各组模型脑纹状体片(包括尾状核、豆状核等)相同部位,连续切取厚5μm组织片5套,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尼氏体染色、形态学分析、Bax及Bcl-2基因蛋白、Tunnel细胞凋亡数等项目研究,并用各组均值分析、比较。结果:大鼠47只进入实验分析。①电针“百会”、“大椎”穴位30h后形态学观察,梗死灶明显缩小;各病变轻重形态表现较一致,水肿显著减低、纹状体缺血神经元损伤形态学改善显著。②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电针Ⅱ组,褪黑素组,电针Ⅰ+褪黑素组等治疗组大鼠脑纹状体缺血神经元阳性凋亡细胞数均显著性降低犤(7.93±1.97),(12.8±1.44),(9.46±1.69),(11.78±1.44),(15.94±1.81)个/0.5mm×0.5mm,P<0.001~0.01犦;电针Ⅰ组及褪黑素药物组作用相当,效果显著优于电针Ⅱ组及电针Ⅰ+褪黑素组(P<0.001~0.05)。③电针Ⅰ组、褪黑素药物组、电针Ⅰ+褪黑素组促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细胞数和Bax/Bcl-2基因蛋白表达细胞数之比显著低于模型组犤(5.63±2.77),(3.5±2.93),(2.25±1.58),(25.75±4.51)个/0.5mm×0.5mm;(0.26±2.35),(0.13±2.91),(0.08±4.13),(4.22±1.95)个/0.5mm×0.5mm;P<0.001~0.05犦;各组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犤(21.75±6.05),(25.77±7.68),(27.04±11.58),(9.37±1.13)个/0.5mm×0.5mm;P<0.001犦。结论:电针对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并与强抗氧化药物-褪黑素效应相同,抗氧应激可能是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获效的主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0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损伤的抗氧应激研究 [J].
李忠仁 ;
崔龙 ;
郭志力 ;
沈梅红 ;
马骋 .
针刺研究, 2005, (02) :67-71
[2]   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J].
孙运娟 .
医学综述, 1999, (11) :481-483
[3]   针刺对中风患者血浆过氧化脂质与6-K-P、TXB2、6-K-P/TXB2的相关性研究 [J].
李忠仁 ;
沈梅红 .
中国针灸, 1998, (12) :5-7+4
[4]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bcl-2蛋白的表达 [J].
苏志强 ;
刘亢丁 ;
饶明俐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01) :7-8
[5]  
自由基医学基础与病理生理[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陈瑗,周玫主编, 2002
[6]  
细胞凋亡[M].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赵卫红等主编, 1997
[7]  
Suppression of oxygen toxicity by melatonin. Russel J REITER,TAN Dun-xian, QI Wen-Bo. Acta Pharmacological Sinica . 1998